庖神是怎样练成的?

简介: 话说战国时魏国有一人名丁,他们家族世代是国君的庖师。到了丁父时,尤善于解牛、烹牛,可谓一绝。 然而在丁同学看来,父亲砍牛骨时偶露

话说战国时魏国有一人名丁,他们家族世代是国君的庖师。到了丁父时,尤善于解牛、烹牛,可谓一绝。

然而在丁同学看来,父亲砍牛骨时偶露狰狞相,再加牛苦痛不堪,牛血淋漓,血腥味太浓了。丁同学暗自发誓一定要炼就炉火纯青的解牛功夫,独步江湖。

于是他遵照父亲的教导,下刀时力求瞅准要害,做到稳准狠。经过两年苦练,家中牛尾累累,本领长进不少,但崩坏的牛刀也不少,从每周用坏一刀,到每月用坏一刀,他明白了仅凭蛮力和苦干无法超越父亲。

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解一只黄牛时,牛的大眼愤怒地瞪着他的怯生生的小眼,他拿刀的手不觉一软,自然没有戳中要害,牛因疼痛受惊,挣断绳子惊跑,疯了似地乱踢乱撞,场面严重失控。牛血淋漓了一地,牛在痛苦中慢慢死去,这幕惨状令他目不忍视,他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解牛了。

他开始反思如何解决自己短板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天他读书时看到,凡事应依天理,顺物之性,方可易行。他如醍醐灌顶,脑洞大开。此后他开始观察牛的形体,并制作了一副精美的牛骨积木,每天搭建拼接,玩得嗨极了。他开始对牛骨肉相连的结穴处烂熟于心,见牛不再是牛,而是骨肉的组合件。

这套技艺一经与实践相结合,便火花四溅,解牛时刀刃如游入无骨之地,骨肉分离如土委地,而且他还创立了独门的"避骨错筋十八刀”,并获得专利权。

然而丁同学还觉得解牛缺少了美感,于是潜心闭关一年,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然后对着活牛的穴位按摩,自创了"点猗极乐销魂掌”,这一独特的按摩功夫,让牛在销魂中死去,此后用刀全靠意念来运行,只见牛刀上下翻飞,浑然一体,动作优美如桑林之舞,脚踩膝踏合乎经首之歌,一切如风行水上,行云流水,等到收刀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丁同学则善刀而藏,十分低调。让观者如痴如醉,一次解牛下来,赢得喝采无数。他也吸粉不少,令人艳羡。从此跻身于战国名庖之列,风头无限,无人敢仰视。

据说丁粉中的梁惠王悟到养生术,庄子跻入战国名笔行列。

目前临中学子正在潜心苦读《丁氏解牛宝典》,以参透学习之道,实现跃龙门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