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历史典故:“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由来?

简介: “偷鸡不成蚀把米”是说鸡没偷成,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原想占便宜却反而吃了亏。那么这句俗语背后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相传,古时候

“偷鸡不成蚀把米”是说鸡没偷成,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原想占便宜却反而吃了亏。那么这句俗语背后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相传,古时候在一个热闹的小镇上,有两个游手好闲的小偷,整天无所事事,专以偷盗为生。一天,他们发现镇外王大富家院里养了一只大公鸡,长得膘肥体壮,哥俩一时嘴馋,便商量把鸡偷出来,拿到野外烧烤,美美地吃一顿。主意拿定,二人当晚便翻墙而入,一前一后去抓那只公鸡,谁知,公鸡养得久了自然学得精,见有生人抓它,不等靠近便到处乱跑,嘴里还咯咯直叫,吓得两小偷费尽气力也没能偷到手,只好仓皇逃走了。第二天,俩人郁闷的在大街上闲逛,在路过一家酒店门前,前面的小偷冷不防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爬起来一看,竟是个醉汉在当街睡觉。他正要发火,脑海不由灵光一闪,若是让公鸡吃醉了,不就能轻易偷到手了吗?于是,俩小偷也不去找醉汉的麻烦了,匆忙转回家中,把二两酒倒进一个碗里,再抓一把米放进去反复搅拌,想着公鸡吃完掺了酒的米,一定会醉的站都站不稳。果然,俩小偷用这个办法顺利偷到大公鸡,之后他们便跑到野外,找了片空地,将公鸡剥尽,堆上几块石头,点着火开始慢慢烧烤。不一会,烤鸡飘出浓浓的香味,向着四外散去,哥俩一时馋的口水直流,正要分而食之,忽听身后一阵叫骂声传来,起身一看,正是那王大富带着亲戚朋友前来寻鸡。

哥俩一时慌乱,再也顾不上拿烤鸡,匆忙分路而逃,钻进密林深处,很快无影无踪。那王大富走到近前一看,自己家的公鸡被烤的外焦里嫩,香味四溢,不禁大放悲声,连声咒骂该死的小偷。在他的朋友里,有个酒楼的厨师,他蹲下身躯一闻,“嗯?这只鸡怎么烤的这么香呢,撕下一块肉尝了尝,哇塞,竟然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鸡。”当下,他愿掏两倍价格买下烤鸡,王大富自然乐意,众人这才散了去。厨师把鸡带回酒楼,将鸡肉一块块撕开,细细品尝,便发现了其中带着酒味的奥秘。过后,他采用炖鸡加入酒糟包的方法,添加了桂皮、八角、葱段等调料,再一吃,味道更是鲜美十足,远胜其他做法。于是,他给这道菜取名为“醉鸡”,一时名声大噪。后来,厨师带着鸡谱回到江浙老家,独自开起酒店,便拿“醉鸡”当头牌菜,生意是出奇的好,四方百姓纷纷慕名前来品尝这道“醉鸡”,逐渐,其他酒店也开始效仿,“醉鸡”从此成为江南一道名菜。

消息传入京城,一个王爷听说后,微服私访前去浙江品尝“醉鸡”,吃完后是大呼美味,于是便将这位厨师带入宫内,专为皇帝做鸡,皇上吃后也特别喜欢,由此,“醉鸡”也成了御宴上的一道菜品,受到皇亲国戚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