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赢项羽?就四个字:舍得分钱
众臣不敢再搪塞。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沉吟片刻,王陵和高起站出一前一后回答道:“项羽仁慈爱人,您则看似粗鲁傲慢;但您懂得用人之道——每次打下城池,都会把功劳与土地赏赐给有功之人,与天下共享利益。而项羽刚愎自用,嫉贤妒能,赏罚不公,得地不予人,功劳不分人,久而久之,人心尽失。”
这番话,既揭示了项羽失败的根源,也指出了刘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肯分好处,舍得给人。
而这,确实是刘邦性格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陈平、韩信:以巨利换大才
陈平本是魏人,家境贫寒,后投靠项羽不得志。转投刘邦后不久,就有人举报他贪污受贿。刘邦当面质问,陈平坦然道:“我身无分文而来,总得有点钱应付日常事务吧?我能为你出谋划策,如果我的计谋中用,那请继续任用;若你觉得我不中用,这笔钱还你便是。”刘邦听后不但不责罚,反而加官进爵,赏赐厚礼。
陈平官至丞相
不久后,陈平提出反间计,挑拨项羽与范增关系。刘邦毫不犹豫拨下四万金支持他,全权委托,不问细节。事后陈平回来复命,刘邦笑着说:“剩下的就归你吧!”言下之意,是完全信任他的办事能力。
韩信则是另一个典型。原为项羽部下,不受重用。后投刘邦,初做执戟郎中,郁郁不得志。若非萧何夜奔追荐,刘邦差点将其遗弃。
韩信在攻占齐地后,希望被封为“假齐王”。彼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荥阳,听闻此言,大怒:“我在这里被围困,他倒想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连忙踩他脚提醒:不能得罪韩信。刘邦立刻变脸:“既然要当,那就当真王!”当即册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主持封王礼仪。
如此识时务与用人不疑,才使韩信在垓下决战中倾尽全力,合围项羽,终成汉军胜局。
英布、雍齿:恩怨之间见格局
英布原是楚国的将军,后因得罪项羽,被追杀投奔刘邦。初见时,刘邦正泡脚,旁边还有宫女嬉笑调情。英布大为不满,认为受到轻慢,拂袖而去。
但当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刘邦早为他安排好一切:上等住宅、美人侍候、热汤沐浴,一应俱全。刘邦虽未言语,但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诚意。英布感动之余,当即誓死效忠,为日后汉军再添猛将。
而雍齿,则是刘邦早年的对头。两人同为沛县人,雍齿曾三次反叛,甚至投降项羽、出卖丰邑。可以说,他是刘邦最痛恨之人之一。
但称帝之后,为平息诸侯功臣间的争执,刘邦听从张良建议,率先封雍齿为什邡侯。此举虽违私情,却稳住了局势,展示出帝王该有的度量与远见。
众臣心中也明白,连雍齿都能受封,自己这些忠心耿耿之人还有何可忧?一场可能引发内斗的隐患,就此被化解。
项羽与刘邦:一个赏罚不明,一个明断干脆
刘邦与项羽性格上的差异,早在战争初期就已显现。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儒教熏陶,重视礼仪威仪。他勇猛果决,却疑心重重,赏罚不均。战后所得土地大多分封给楚地旧族和亲信,对异姓功臣多加限制。
刘邦有大格局
反观刘邦,出身平民,做事随性但讲实利。他了解普通人的需求,懂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无论是旧敌新归,还是微功之臣,只要愿意效力,他都愿意给予利益回报。
在群雄并起、百姓动荡的乱世中,能打仗的将领比比皆是,能团结人心者却凤毛麟角。刘邦之所以能最终夺得天下,靠的正是这种看似市井、实则高明的识人用人之术。
我虽不如三人,但我能用三人
酒席渐散,刘邦却意犹未尽。他摇摇头对众人说:“你们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他放下酒杯,语气沉稳地说道:“谋略,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管理粮草,我不如萧何;统兵作战,我远不及韩信。但我能让他们三人各尽其才。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从不用,反而把他气走,这就是他败给我的原因。”
言罢,全场鸦雀无声。
这句总结,既是刘邦对自身成败的深刻认识,也道出了帝王之道的核心所在。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刘邦出身平民,早年为人轻佻放纵,何以能让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才心甘情愿为他效命,甚至不惜生死?
无可无不可
刘邦的性格,难以简单定义。他既粗俗不羁,又豁达包容;既会羞辱儒生,又能听取他们的建议。他不在意表面形象,更重结果。他曾当众羞辱儒生帽子,却又采纳郦食其、叔孙通等儒生的建议。
他可以羞辱你,但绝不羞辱你的才能。
他从不追求完美团队,反而能让一群“问题人物”各得其所:韩信受胯下之辱、英布是受刑之人、陈平曾收贿争议不断、张良则是六国贵族遗孤。他们各有缺陷,却在刘邦的体系中形成合力。
刘邦对人的评价标准简单:有用即可。他不苛求,也不设限。
项羽则不同。他要的是理想的团队,讲血统、重门第、爱面子、重情义。但过度理想化,反而使他步步束缚,难以应对变化。
正是这“无可无不可”的风格,让刘邦可以灵活调整策略、迅速反应局势、广纳众才。
天命在我,无需神医
刘邦晚年征讨英布时,被流矢射中,伤势严重。吕后请来名医诊治,医生认为可治。
刘邦却断然拒绝,甚至讥讽道:“我从布衣一人,仗三尺剑夺得天下,这不是天命是什么?命既在天,你再有本事,也无益。”说罢,赏赐黄金五十斤,命其退下。
在生死面前,他依旧洒脱通达,不留执念。
这,或许才是刘邦真正可贵之处:以人性为尺度,因时而变,因才而用。既能不拘小节,又能掌控全局。也难怪,天下最终落入他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