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新疆传统文化大盘点 共看新疆舞 达瓦孜文化

简介: 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

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那么新疆有哪些特色文化呢?下面本文从新疆民俗文化,如新疆话、新疆饮食文化、嫁娶文化及新疆传统节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建筑等方面带大家了解新疆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新疆是语言文字使用的大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主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汉文和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 5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 13个主要民族中,汉族、回族共用汉语汉文,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有自己的文字。新疆方言总体上分为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和北京官话。这三片方言中,兰银官话北疆片形成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狭义的新疆方言仅指兰银官话。

【了解详情】

饮食文化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饮食文化特色突出。长久以来,牛羊肉食在新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疆地区的经济水平提升及加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蔬菜瓜果逐步在新疆普及开来。由于新疆距离陕甘两省较近,加之频繁的贸易往来,陕甘两省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随即传入新疆当地,填补了新疆饮食文化在面食方面的空白,新疆拉条子、油扯面、炒面片无一不是现在新疆面食的典型代表。

特色美食:烤羊肉串、抓饭、手抓羊肉、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油扯面、炒面片等。【查看更多】

传统节日

新疆各少数民族除了享有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等国家规定的假日外,还享有自己的传统节庆假日。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的节日假期。此外新疆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和庆典,如哈萨克族每年在春分时节要过“那吾鲁孜”节;蒙古族每年7、8月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锡伯族一年一度的“四·一八”西迁纪念日和农历正月十六的“抹黑节”等。此外,每逢节日庆典时,少数民族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如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射箭、高空走绳、对唱、麦西来甫、阿肯弹唱、赶巴扎等,使人流连忘返。【了解详情】

嫁娶文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地传统的婚姻嫁娶的风俗也不尽相同。过去新疆各少数民族中长期流行早婚和多生多育的传统,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结婚时,有请阿訇念“尼卡”(证婚)的习俗等。为了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婚育传统及其风俗习惯,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分别比《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降低了两岁。如今,新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在结婚嫁娶的风俗里面,逐步形成了新的传统结婚习俗。

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等。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生活禁忌

新疆人待客和做客有许多讲究。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尽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起来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时,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必须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嬉笑和起身走动。在饮食上,新疆穆斯林群众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了解详情】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

《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江格尔》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这部史诗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格萨(斯)尔》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文学:维吾尔族达斯坦、哈萨克族达斯坦、柯尔克孜约隆、祝赞词、恰克恰克、阿凡提故事、西王母神话等。

查看更多

传统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系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它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歌,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长调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婚礼、乔迁和婴儿降生庆典等传统社交与宗教节庆活动中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新疆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区。长调民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新疆花儿

新疆花儿是新疆各地回、汉、锡伯等民族人民喜爱的民歌,新疆花儿源于河州花儿、洮岷花儿,系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入,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和语言音韵的影响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形式。新疆花儿吸收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音乐元素,除常见的徵、商、羽调式外,还采用了较为完整的小调式及调式交替手法。与关内“花儿”相比,“新疆花儿”装饰音少,多为规范的2/4节拍,具有很强的舞蹈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音乐: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维吾尔族民歌、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维吾尔族鼓吹乐、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蒙古族绰尔、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库布孜、锡伯族民歌、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等。

查看更多

传统舞蹈

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它是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每逢喜庆佳节、婚礼仪式、亲友欢聚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并在晚会上热情地跳起赛乃姆以表庆祝。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活、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 赛乃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地方风俗及音乐舞蹈状况。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萨玛舞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萨玛”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苍穹”、“天河”、“高空”。这种舞蹈主要流传于以喀什市为中心的疏附、疏勒、伽师、英吉沙等县市。舞者在纳格拉(铁鼓)、冬巴克(低音铁鼓)和苏乃依(唢呐)的伴奏下,稳踏舞步,前俯后仰,悠摆旋转,时而里进外出,时而逆时针方向缓缓行进。歌舞的人们神情专注,步履沉稳,有一种古朴凝重的宗教舞蹈遗风。随着时间的延伸,进场舞蹈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围成几十上百个圆圈,圈圈相靠,布满整个广场,人群按统一节奏律动,远远望去,犹如波澜涌动。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舞蹈: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和田赛乃姆、纳孜库姆、塔吉克族鹰舞、蒙古族萨吾尔登、锡伯族贝伦舞等。

查看更多

传统曲艺

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俗称“小曲子”,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二胡、板胡和碰铃等自行伴奏,轮递演唱,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新疆曲子是多民族艺术融合的结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为流行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伦理道德的教化,发挥了重要的功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其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曲艺:托勒敖、哈萨克族铁尔麦等。

查看更多

传统游艺杂技

维吾尔族达瓦孜

维吾尔族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它是维吾尔族绵延千年的一种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成书于1072至1074年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即有“走软绳,耍达瓦孜”的文字记载。千余年以来,达瓦孜的演出方式基本保持传统风貌。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塔吉克族马球

塔吉克族马球是塔吉克族一项传统的马背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地区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马球球场长180米,宽70米。马球是将粗羊毛绳缠成团,外面用黄羊皮缝制而成的直径约12厘米的圆球。球棍呈铲形,长约1.2米。参赛队员共有12名,设有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岗位,每场40分钟,分上下两场,规则与足球相似。其计时沿用古老的木碗滴水方法。塔吉克族马球比赛场面热烈,对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价值。【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游艺杂技:蒙古族搏克、哈萨克族赛马、维吾尔族且力西等。

查看更多

传统美术

芨芨草编织技艺

芨芨草编织技艺,哈萨克语称为“棋托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境内流传的芨芨草手工编织技艺,是各地哈萨克族妇女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哈萨克族的芨芨草手工编织在制作时,先将芨芨草打捆成束,放在向阳处晒干;将剪好的羊毛染上各种颜色,捻成所需要的各色毛线;然后将各色毛线根据图案的要求缠绕在芨芨草上,编完后再用斧头等工具将两头砍齐。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美观大方,反映出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 念。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吾尔族刺绣

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它是在伊斯兰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融合汉满文化和佛教文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流传至今历史已十分久远。维吾尔族妇女几乎都精于刺绣,姑娘出嫁前都要勤学各种绣工技艺,以完成绣花枕之类出嫁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维吾尔族刺绣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花帽花”、“枕头花”、“衣边花”和“褂单花”四种类型最能体现维吾尔民族的文化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美术:维吾尔族枝条编织、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锡伯族刺绣、错金银等。

查看更多

传统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现喀什市古则尔社区下属的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是世世代代从事土陶作业的地方。这里的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这种粘土制陶,不经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状,再涂以不同颜色,烧成光泽美观的生活用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和印染花布最为著名。花毡的种类很多,包括压制花毡、印染花毡、彩绘花毡和刺绣花毡等。维吾尔族的印染技艺以花布彩印为主,有刻版印染、扎染和木模戳印等种类,其中流传最广、使用最多、历史最久的是木模戳印技艺。人们长期使用彩印花布作为棉袍衬里、腰巾、罩单、窗帘、门帘、尘垫套、壁挂、礼拜单、墙围布和炕围布。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疆其他著名传统技艺: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坎儿井开凿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等。

查看更多

传统建筑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居民建筑

传统的维吾尔族房屋是方形的,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又是夏天纳凉的地方。室内筑实心土炕,高约一尺,供起居坐卧。冬季以火墙的一边是待客的上座。在南疆,维吾尔族人的住房多成院落,呈方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室有前廊,庭院多裁花木、葡萄、葫芦和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屋房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砖饰、琉璃饰、抹面、石膏花饰、壁炉、木饰及彩画等。因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建筑装饰只采用几何图案和花草纹样,不使用人物、动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高台民居建筑、伊斯兰建筑等。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技艺:干模铸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传统棉纺织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等。

查看更多

特色文化

民族歌舞文化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誉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歌舞流传到日本、缅甸、朝鲜、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龟兹乐舞、疏勒乐舞、高昌乐舞、伊州乐舞和天山以北匈奴族的悦般乐都是见之于史册的乐舞瑰宝。唐代官制的10部乐中,就有出自新疆的《龟兹》、《疏勒》、《高昌》3部,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欣赏过龟兹乐舞,赞叹龟兹是“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叼羊活动

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叼羊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剧烈的运动。一般都在节庆或表演时进行。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方式。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枪响后,甲乙两队共同向羊飞驰而去,先抢到羊的同队队员互相掩护,极力向终点奔驰,双方骑手们施展各种技巧,围追堵截,拼命抢夺。叼着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当场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

新疆十八怪

新疆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极西之地;走进新疆、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是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愿。新疆十八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疆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一步加深了新疆的神秘感。第一怪:鞭子底下谈恋爱;第二怪:兵团姑娘不对外;第三怪:吃的烤馕像锅盖;第四怪:出嫁姑娘把妹带;第五怪:大盘鸡里拌皮带;第六怪:风吹石头砸脑袋;第七怪:古丝道上地名怪;第八怪:吃饭手抓不用筷;第九怪:结婚宴席无酒菜;第十怪:井底全部连起来......【查看更多】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宗教文化

主要宗教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01

新疆旅游景点大全【新疆景点】

02

新疆美食最全攻略【新疆美食】

03

新疆著名人物汇总【新疆名人】

04

新疆便民服务榜【新疆服务】

05

新疆十大之最汇总

06

新疆十大学校汇总【新疆教育】

07

新疆著名品牌大全【新疆品牌】

08

新疆城市公共设施【新疆市政设施】

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曲艺

传统游艺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建筑

特色文化

宗教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