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猫简史丨透过猫的眼睛看世界
你以为只有现代人才会如此吗?不,“吸猫”这种行为,自古便有。作家王蒙先生就说了:“作家养猫、写猫,古已有之,于今犹烈。”千百年来,人们何以对猫痴迷至此?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
○
古代:猫有多重角色
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与人陪葬的野猫,来自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最早家猫则出现于4000年前的埃及。古埃及的猫咪并非如同今日那般娇柔,亲近人类。它的地位显赫,是代表女性魅力与幸福的女神贝斯特(Bast)的化身,象征月亮的温暖和女性魅力,是主司人间性爱的女神。
古埃及内巴蒙墓室壁画《捕禽图》 约公元前1360年
尽管我国科学家通过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家猫尸骸,推断我国的家猫也许是自己驯养的。但目前,一般认为中国的家猫2000年前由欧洲输入。
猫在民间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猫能捕鼠、捕蛇等技能,尤其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古代,为了防止辛苦种下的粮食被老鼠吃掉,猫成为家畜中的必需品。人们赞美猫的捕鼠能力高强,于是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歇后语:猫守鼠洞——不动声色、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为了感谢猫对庄稼的庇护,百姓甚至将猫奉若神明。《礼记·郊特牲》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而祭之也。”(这里的猫很可能是野猫。)
中国年画《老鼠娶亲》
越南年画《老鼠娶亲》
猫在宫廷
隋唐以来,猫以其捕鼠功能被请入宫廷,并逐渐发展成为宫廷宠物。明代宫廷专门设有“猫儿房”饲养御猫。一些皇帝爱猫到了痴迷的程度,明世宗在爱猫“霜眉”死后,用金棺将其厚葬于万寿山,并赐名“虬龙冢”。
猫在笔下
汉代便已有涉及猫的诗赋,到了隋唐,猫在文人、画师笔下的形象则更加丰富。诗人陆游爱猫是出了名的,一口气写了三首《赠猫》诗,更留下了:“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 “夜长暖足有狸奴”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而清代更是出现了专门研究猫的综述性作品,如《猫苑》。此时,西方文学中也不乏赞美猫的诗作。如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的《对溺死于金鱼钵的爱猫悼歌》。
猫与女性
猫与女性形象经常联系在一起,从古埃及便开始,猫的形象被古埃及人描绘成拥有女人身体与猫面孔的“猫神”。在中国也是如此,从狸奴、雪姑、衔蝉这些非常女性化的别名便可见一斑。
近现代:哪个文艺青年不爱猫?
到了近现代,沉迷于吸猫的文艺青年们还是非常多的,其中夏衍和冰心都是非常出名的爱猫狂人。夏丏尊在《猫》一文中写道:“怀着迫切的期待,巴不得妹——猫快来。”而钱钟书还会为了自家的猫拿着竹竿去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杨绛怕伤了和气,便用《围城》里的话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当然也有少数看见猫就来气的文艺青年——鲁迅、老舍。
《猫石图》徐悲鸿
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
比如日本的猫文化便非常丰富,从文学到动漫,从《源氏物语》《我是猫》到《猫的报恩》《多啦A梦》,无不流露出人们对猫的喜爱。
你问过猫的想法吗
既然人类吸猫的历史渊源如此深厚,那么问题来了,在你吸猫的时候,你问过猫的想法吗?
作者:(日本)夏目漱石
译者:于雷
定价:29.8元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ISBN 9787544768771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以一只猫为主人公,从猫的视角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日语原文中这只猫自称“吾辈”,译者于雷将这个词译为“咱家”,因为这个词源于日本古代老臣在新帝面前的谦称。不卑不亢,却谦中有傲,类似于我国古代宦官口里的“咱家”。于雷先生的译本行文诙谐,成语较多,用词时代特征明显又非常精准。一方面,其语言表达比较适合夏目漱石疯癫又深刻的俳文风格。另一方面,由于于雷先生是三十多年前翻译这部作品的,在时代上与夏目漱石所在的年代更加接近,因此其译本的语言风格上面也更符合上个世纪的文学语境。
小说以猫的眼睛看世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我们带着疑问,跟随夏目漱石来了解猫的想法吧。
猫想象中的人类长什么样?
瞧了一眼学生的脸,这大约便是咱家平生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个照面了。当时觉得这家伙可真是个怪物,其印象至今也还记忆犹新。单说那张脸,本应用毫毛来装点,却油光铮亮,活像个茶壶。其后咱家碰上的人不算少,但是,像他这么不周正的脸,一次也未曾见过。
猫眼中的同类又是什么样?
冷眼一瞧,似乎千猫一面,没有区别,任何一只猫也毫无独特的个性,然而,请到猫天下去瞧,人世所谓“各有千秋”这句话,在这里也完全适用。不论眼睛、鼻型、毛色、步伐,全不相同。从胡须的翘立到耳朵的竖起,乃至尾巴的下垂,方法与姿态无一雷同。美与丑,善与恶,贤与愚,一切的一切,可以说千差万别。
猫怎么看人类?
咱家和人类同居,越观察越不得不断定:他们都是些任性的家伙。尤其和他们同床共枕的孩提之辈,更是岂有此理!他们一高兴,就将咱家倒提起来,或是将布袋套在咱家的头上,时而抛出,时而塞进灶膛。而且,咱家若是稍一还手,他们就全家出动,四处追击。
这位美学家竟把信口开河捉弄人当成唯一的乐趣。……这位美学家别看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但其性情,与车夫家的大黑(猫)颇有相似之处。
猫对自己的定位如何?
坦率地说,身为一只猫,咱家并非仪表非凡,无论脊背、毛楂还是脸型,绝不敢奢望压倒群猫。
新春以来,咱家也有了点名气。别看是猫,却也趾高气扬。可喜,可贺!
咱家托生为猫而来到人世间,转眼已经两年多了。自以为比得上咱家这么见多识广的人还不曾有过。
猫对世事又有什么看法?
我们可以从猫的一些语录中找到答案。
对于土地制度,他说:“既不能零售空气,又不能割据苍天,那么,土地私有,岂不也是不合理吗?”
对于权力,他说:“官吏本是人民的公仆、代理人,为了办事方便,人民才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却摇身一变,认为那权力是自身固有而不容人民置喙。”
对于经济,他说:“咱家不清楚使地球旋转的究竟是什么力量,但是知道使社会动转的确实是金钱……连太阳能够平安地从东方升起,又平安地落在西方,也完全托了实业家的福。”
当然,这里的“猫”,已经不仅仅是猫了。爱猫的原因大抵相似,不爱则各有各的理由。我们爱猫固然是因为猫优雅可爱有灵性,也因为它们的身上有着我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的一些品质,比如独立,比如纯粹。人类是孤独的,能够与猫、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偶尔相互慰藉,便十分温暖。尽管猫很高冷,许多猫甚至一直以为人是它们的仆人。
参考文章:
李湘涛《中国的猫文化》,《科技智囊》2015年
中科院古脊椎所《驯化过程中猫与人类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化石》2014年
高文艳,丁丽萍《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扫一扫如下二维码购买《我是猫》
本期编辑:大玉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