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打仗为什么厉害?因为曾国藩将一个细节做到了极致

简介: 所谓“扎硬寨”,就是在行军和安营扎寨时,每到一处驻扎点,都必须根据地形条件挖掘战壕和防御工事,确保战斗阵地的稳固。曾国藩明确规

所谓“扎硬寨”,就是在行军和安营扎寨时,每到一处驻扎点,都必须根据地形条件挖掘战壕和防御工事,确保战斗阵地的稳固。曾国藩明确规定,战壕必须宽敞而深邃,墙体必须坚固,防线必须层层加固,以此保障军队不受敌人突然袭击的威胁。曾国藩甚至亲自示范,严格要求自己的部队遵守这一标准。在他看来,扎硬寨不仅是为了防守,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坚定不移、稳扎稳打。

这种防守体系看似繁琐、拖慢了行军速度,但却能有效降低敌人的进攻成功率,并使军队保持高度的战斗力。曾国藩的弟弟,湘军名将曾国荃,深谙这一战术的精髓,并在实际战斗中加以发挥。在攻打安庆和天京的过程中,曾国荃将“扎硬寨”的方法用到了极致,屡屡突破困境,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然而,这一战术并非没有缺点。首先,扎营和拔营的过程繁琐且费时,严重影响了行军的速度。其次,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湘军的训练和休息时间也被大大压缩,甚至有时会因过度疲劳影响战斗状态。再者,长期执行这一策略会导致错失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机,令敌军有更多的反应时间。正如左宗棠所言,曾国藩的军事行动“每苦钝滞”,让人觉得他常常错失战机。

尽管如此,曾国藩依然坚持这一做法,并最终凭借扎硬寨的战术,一步步击败了太平天国的主力,最终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攻破,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其战术优点在于,通过扎实的防御工事,湘军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在历次战斗中,湘军几乎没有因为敌人的偷袭而损失过重大兵力。这一做法也减少了湘军的伤亡,尤其在兵员紧缺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曾国藩深知,朝廷并未给予他无限的兵源和资源,他必须最大化地保护每一位士兵的生命。在他的指挥下,湘军采用“扎硬寨”的战术后,能够有效地避免太平军的偷袭与强攻。每当进攻前,曾国藩和曾国荃都会选择先安营扎寨,稳步推进,而不是急于决战。这一策略的成功,使得湘军在战斗中伤亡人数极为低廉,几乎没有一次战斗会出现数千人阵亡的惨剧,除非在少数极为艰难的战斗中,比如武昌之战。

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曾国藩往往被认为是没有太多奇谋和计策的将领。他的战术看似简单甚至笨拙,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策略,让湘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斗。曾国藩自己也常常谦虚地表示,他从不指望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战法,反而更加注重的是稳扎稳打,积少成多,最终以微小的胜利积累最终的成功。

因此,湘军的战斗风格也在这种战略中逐渐形成,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他们深知,胜利并非凭借一时的巧妙手段,而是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坚定的毅力和敢于吃苦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曾国藩通过“扎硬寨”的做法,不仅改变了湘军的命运,也为中国军事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