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飞:当前中国电影为什么烂片多

简介: 中国电影市场化3.0时代:事情正在起变化 关于电影市场消费主力代际变化,好莱坞有个说法,叫做7年一个周期。意思是每过7年,就有一批新的

中国电影市场化3.0时代:事情正在起变化

关于电影市场消费主力代际变化,好莱坞有个说法,叫做7年一个周期。意思是每过7年,就有一批新的观众群体成长起来,电影市场必须要有新的潮流来适应新观众群。

这话有点道理,据有关研究,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集中在22岁至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过7年,这群主力观众就会换一茬。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历史也很符合这个说法。从2002年到2009年左右是一代;2010年到2016年左右又是一代。从今年开始,电影市场的潮流又该变一变了。

所以说随着看的烂片越来越多,到底是吃一堑长一智,观众没有以前那么好忽悠了。从2016年暑期开始,流量明星越来越不好使了。不管是吴亦凡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还是最近黄子韬《夏天19岁的肖像》,票房是越来越差。而且,似乎观众对流量明星的厌恶,迁怒到了其它国产片。今年上半年在春节档之后,国产片几乎全军覆没,就算是《记忆大师》等口碑尚可的电影,最终票房离预期都有一段距离。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质量突出,口碑出色的电影越来越受观众追捧。2015年的《大圣归来》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首例由于口碑出色而逆袭同档期其它热门影片的例子。后来的《夏洛特烦恼》、《湄公河行动》,包括今年的现象级电影,一直热映到现在的《摔跤吧,爸爸》,这些成功案例说明,观众的口碑对于电影最终票房越来越重要。

《大圣归来》和同档期影片票房走势图(图/新浪娱乐)

笔者之前文章就曾指出,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口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烂片骗钱的时代似乎快要到头了。

在一个行业野蛮生长的初期,总会有一个相对混乱的过程。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奔。当那些不尊重市场规律,粗制滥造的电影再也不能赚到钱,他们自然会主动消失。而决定这一切的,就是广大普通观众的口碑。

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要看到,这些年来,我们还是涌现了一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好电影。比起2010年以前,怎么说也是在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其实说国产电影烂片横行,好莱坞又怎么样呢?它每年年产电影千余部,还不也是烂片遍地。当然人家优秀电影的总体数量超过咱们,这个也要承认。

其实电影市场也是二八规律,烂片多不要紧,烂片我们大多不会去看的嘛。关键是国产优秀商业片的数量一定要提高,这个需要监管方引导好市场,需要制作方努力拍好电影,也需要观众多支持真正的好电影。

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