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两重世界·千年神秘·佛教艺术
贝叶经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西游记》里
唐僧师徒四人不远万里从长安出发
赶赴天竺取经
到底取的经是什么呢?
其实“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经》
《贝叶经》发源于印度。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
什么是“贝叶经”?贝叶经就是采用经过处理的蒲葵、棕榈等坚韧的树叶为书写材料的写经, “贝叶”为梵文pattra的音义混译,其本义为叶,译经家为了把写经用的树叶与一般树叶区别开来,故将表示树叶的梵文pattra第一个音节pa译作贝,后加梵文pattra的本意叶,合称“贝叶”。写在贝叶上的经典称“贝叶经”。
素有“ 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代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
贝叶经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2000多年来,在印度、缅甸、尼泊尔,中国西藏、新疆等地,用梵文、奥里亚文、僧迦罗文、缅甸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等拼写的贝叶经各种写刻本, 完整保存了佛学三藏原典。
不仅记载了无数被历史湮灭的佛教原始真迹,也 记录了古人在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献中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
为此, 贝叶文献堪称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现存的贝叶经写本,尽管在数量上不如纸书写本,但是在佛典中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佛经的梵文写本主要是贝叶写本。
印度《贝密传》里写到,能见贝叶经一片即结了佛缘,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后世信徒一直将贝叶经作为十分珍贵、神圣的法舍利供奉。
宋代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
长42厘米,宽7厘米。经文墨书彩绘,上下以木质经板保护,板上有佛教故事彩图,制作精美,字迹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清晰依旧,显得极其珍贵。这部宋代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是研究古代印度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制作贝叶经的贝叶,古书中记载的是贝叶棕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再将经文刻写在叶片上,用绳子穿成册(制作过程下面有详细解释) 。相比普通纸书,更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的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贝叶经不但保留下来了大量的佛教典籍,更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象征之一。
贝叶经的制作
在佛寺大院里,总是能看到一种形似棕榈的树,名叫贝多罗,傣语称为“戈兰”,也叫贝叶棕。 这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植物。
1. 取材
制作贝叶经的师傅们都会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雨季来临前去采集书写用的贝叶,这个季节的贝叶最好,便于刻写。贝叶呈扇形,长度可达两米,砍贝叶时要顺着叶间缝隙将贝叶取下来,在地上展看铺平,然后用快刀再顺叶间把虫咬过的坏叶、败叶和叶脉筋骨剔除。贝叶砍摘下后,再把精心挑选的贝树叶进行裁剪,根据需要裁剪成书写所需要的长度和宽度,一般情况是一个叶片约长70厘米左右,宽7厘米左右。把裁好的叶片按照10片左右码整齐对折卷起来,用竹篾捆好,然后再用一条长的竹篾把几捆贝叶串起来。为使叶子整齐平整,每一片树叶都必须夹好,这样才便于后期使用。
2. 煮洗、晾晒贝叶
把采摘下来的新鲜贝叶捆扎好,放在淘米水里煮,煮贝叶要用大的铁锅,在锅中加入一些酸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贝叶的绿色叶汁,就是让绿色的叶子慢慢变成灰白色;另一方面,这些酸性物质也可以使贝叶中的淀粉和杂质充分脱离,防止贝叶的腐烂虫蛀,便于流畅地书写经文。当煮到贝叶表皮滑脱、绿色泛白时即可取出。贝叶煮好之后要将其捞出,最好是到江边用细沙搓洗干净,使之前的酸洗物质清洗掉,便于保存。洗好后将贝叶用竹篾穿孔拿到通风的地方进行晾晒。晾晒好的贝叶如果当时不用,要卷起来存放好以备用。
3. 修整贝叶
晒干后的叶片不平整,长宽也不均匀,需要进行修整。修正时要选择适当的木尺。一般是约45厘米长,5厘米宽,距木尺两端约14厘米处,各有一个0.5厘米的小孔,分别插入长约20厘米的小木棍,使其直立,在将存放好的干贝叶取出,按照适当的距离一片品穿入木棍中,几十甚至上百片为一匣。之后再将另一块同样长宽的木尺放置其上,将贝叶紧紧夹两块木尺中间,两头用力压紧绑上绳索,按木尺比例修整,然后用快刀把木尺四周多余过长的贝叶切割掉,并把边缘修饰光滑。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叶片有两个孔,尺寸大小均匀。
4. 压平
修剪整齐的贝叶需要压平,以便刻写经文。压平叶片有专门的工具,叫做压经夹。压经夹的原理也就是通过水片之间的距离缩短而使夹在中间的叶片因受力而平整。压经夹板长约1米左右,宽10厘米左右,厚约5厘米,两端10公分处打孔。以前的方法是将木板两端用力绑紧线绳,有的还在上面压上重重的石头,10天半月再取出来,现在的方法是两块木板两湍有可以扭紧的螺母,通过不断施力,使贝叶在水足间充分受力面平展,且以后也不易变形,在阴凉之处放置一段时间取出;为使贝叶四周更光滑平整,在压紧的过程中还会用刨子刨平。
5. 弹线
压平后为了便于书写,还要在叶子上划出横线。如同稿纸的横线一样,弹之前要把要弹线的贝叶固定在弹线夹内。横线用专门的墨线弓,一般划分成4线、5线、6线和8线四种规格,线用木楔固定,使用时根据需要由木楔调整不同的规格。在弹线之前要先取一点臭牡丹叶子擦拭弹线夹的线,这样可以防止虫蛙。线的宽度规格由叶片的宽度决定的,弹线用的墨汁是用水加上少量锅底灰制成,将臭牡丹叶卷起来用线扎好,蘸去锅底灰来涂抹弹线。弹线的原理类似盖房砌墙用的绳墨的方法一样,将固定抹满墨汁的弹线两端轻轻提起,到一定高度,迅速松手,贝叶上就出现了清晰而笔直的黑线,反复几次直到符合规格和书写要求。
6. 刻写
刻字是制作贝叶经的关键步骤,刻写经文时,用铁笔先在最上面的贝叶上刻写,下面垫有一块垫板。写好的贝叶要编上序号,以便整理。铁笔是特制的,长约15厘米左右的圆木,真端磨成雒状,再嵌入一个打磨好的铁针。每一个制作贝叶经的佛爷的铁笔都是根据自己的刻写习惯自己改装和加工的,所以每个铁笔都是与众不同的。还要准备一块小的磨笔石,因为刻写贝叶经十分费力,每刻几页就要在磨笔石上磨一磨以保持笔尖锋利。刻写好的贝叶要编号序号,以便整理。
7. 上色与保存
当全部经文刻写好后,要用布蘸取墨汁(植物油与锅底灰混合制作面成的)。涂抹在刻写好的贝叶上,然后用锯末把贝叶上多余的墨汁擦去,再用块干净的抹布擦拭,这样黑色的墨迹就清晰地留在了贝叶上,保存上几千年都不会模糊。字迹抹印清晰后要晒干,经过加工的贝叶经不易磨损,且不易虫蛀和腐烂,是绝佳的书籍收藏品。最后将刻好的经书装订成册,放入压经夹中,并根据不同需要,在周边涂上一层黑漆、红漆或金粉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有佛性,贝叶经书尤胜
树叶经过历道工序光线流水似的流传
古老质朴的粗糙叶面上
如有生机暗藏,绵延不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