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懟」出兩種江湖:是文人筆下的怨,還是鄉民口中的嗆?
漢字「懟」在當代語境中,呈現出一個極具張力的雙重面貌。一方面,它承載著數千年的古典意涵,與「怨恨」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它在數位時代的中國大陸,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成為網絡世界中表達「反擊」與「頂撞」的流行符號。
本文將深入探討「懟」字的字源、古典用法,解析其在網絡文化中的驚人轉變,並比較其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截然不同的使用情境,揭示一個漢字在不同時空下的豐富層次與文化意趣。
字源考究與古典意涵
「懟」(ㄉㄨㄟˋ / duì)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懟,怨也。從心,對聲。」這清楚地揭示了它的核心結構與本義。其部首為心部,表明其意義與內心、情感活動相關;聲符為「對」,提供了字的讀音。在《康熙字典》等古籍中也提及,本作憝,有時通用。在古典文獻中,「懟」的用法主要圍繞著內心的負面情緒展開,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詞性:
屬性
說明
注音
ㄉㄨㄟˋ
漢語拼音
duì
部首
心
總筆畫
18畫
結構
形聲字(上:對,下:心)
本義
怨恨、埋怨
1. 動詞:怨恨、埋怨
這是「懟」最核心且最常見的用法,意指心中產生怨恨或不滿的情緒。這個意涵在古籍中俯拾即是,常常與「怨」、「忿」等字構成詞組,如「怨懟」、「忿懟」。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中記載介之推的對話:「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意為:「(母親勸他去求賞)何不也去爭取呢?如果死了,又能怨恨誰呢?」此處的「懟」即為怨恨之意。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王成》 寫道:「主人懟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描寫主人心懷埋怨地說:「我說的話怎麼樣,你竟然這麼急著把自己賣了?」
《孟子.萬章上》 亦有「以懟父母」的說法,指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招致父母的怨恨。
2. 形容詞:殘暴、兇狠
除了表達內心的怨恨,「懟」在某些語境下也引申為形容行為或性格的殘暴、兇狠。
《詩經.大雅.蕩》 中有云:「而秉義類、彊禦多懟。」此處的「秉義類」意指掌握權力者應任用善良之士,但現實卻非如此,而「懟」被唐代孔穎達疏解為「很戾」,意指強橫暴虐之人多是兇狠殘暴的。
北周文學家庾信的《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 中亦有「懟妻狠妾,既嗟且憎」之句,用「懟妻」來形容兇悍殘暴的妻子。
在台灣的現代語境中,「懟」字的使用基本上保留了其古典意涵,最常見於書面文字或較為正式的詞彙「怨懟」之中,用以形容深沉的怨恨與不滿。
網絡新義:一場讀音與意義的變革
大約自2015年起,「懟」字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世界經歷了一場徹底的重生。這次轉變不僅改變了它的意義,甚至連讀音也發生了變化。
讀音之變:從四聲到三聲
網絡流行語中的「懟」,其普遍讀音變為三聲的 ㄉㄨㄟˇ (duǐ),而非傳統的四聲 ㄉㄨㄟˋ (duì)。這個音變是其脫離古典脈絡、進入日常口語的重要標誌。
意義之變:從「怨恨」到「回擊」
網絡上的「懟」與「怨恨」的古典意義幾乎毫無關聯。它被用來表示一種主動、直接的行為,主要涵義包括:
言語上的反擊:用話語頂撞、反駁或嘲諷對方。
行動上的對抗:採取行動進行挑戰、攻擊或對著幹。
物理上的碰撞:在某些方言語境中,也帶有「撞」或「碰」的意思。
這個新義下的「懟」語義極富彈性,可以根據情境帶有從朋友間開玩笑的「互懟」(互相吐槽),到帶有強烈火藥味的「狂懟」(猛烈攻擊)等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
新義源頭:方言字的替代
語言學研究普遍認為,網絡用語「懟」的流行,源於它是北方方言中一個常用字 「㨃」(ㄉㄨㄟˇ / duǐ) 的替代品。「㨃」這個字在方言中正有「撞、碰、頂撞、收拾」等含義,但因其較為生僻,在電腦輸入和網絡傳播上不如「懟」字方便。由於「懟」的讀音 duì 與 duǐ 相近,且字形廣為人知,便被網友們創造性地借用來表達「㨃」的含義,並迅速傳播開來。
2017年,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將「懟」評選為當年度的「十大網絡用語」之一,標誌著其用法已深入大眾文化,反映了年輕世代敢於直接表達、勇於挑戰的社會心態。
常見問題 (FAQ)
Q1:「懟」的正確讀音究竟是什麼?
A1: 這取決於您使用的語境。在指其古典意義「怨恨」時,標準讀音為四聲 ㄉㄨㄟˋ (duì),例如詞語「怨懟」。在指中國大陸流行的網絡用語「回擊、頂撞」時,實際讀音多為三聲 ㄉㄨㄟˇ (duǐ)。
Q2:網絡上說的「懟人」和古文的「懟」是同一個意思嗎?
A2: 完全不同。網絡用語「懟人」意為「用言語或行動回擊、反駁某人」,源自方言字「㨃」,是一種主動的對抗行為。古文中的「懟」則是指內心的「怨恨、埋怨」,是一種被動的情緒狀態。兩者詞義來源和用法截然不同,這在各大辭典的不同版本中都有清晰的區分。
Q3:為什麼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幾乎聽不到「懟」這個字?
A3: 因為在台灣的語言習慣中,「懟」字並未脫離其古典書面語的範疇,主要用於「怨懟」一詞。而源於中國大陸北方方言並經由網絡普及的「回擊、頂撞」之意,並未成為台灣的主流或日常用語,因此在口語中極少出現。
總結
「懟」字的故事,是漢字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演化、適應的生動縮影。它從一個深藏於古籍、表達內心幽怨的古典文字,一躍成為網絡空間裡充滿動感與對抗精神的流行符號。這一轉變不僅僅是讀音與意義的變化,更折射出漢語語言的活力、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數位媒介對文字使用的深刻影響。無論是作為承載歷史重量的「怨懟」,還是作為展現當代態度的「互懟」,「懟」字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著華語世界的變遷與多元。
資料來源
< 懟: ㄉㄨㄟˋ >辭典檢視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懟> 辭典檢視-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