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君主列表
国民防卫政府(1870年—1871年),於第二帝国覆滅之後成立,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它处于法皇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俘虏、第二帝国覆灭与第三共和国成立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国家元首是国民防卫政府主席路易·朱尔·特罗许将军。
第三共和国(1871年—1940年)开始由前任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尔出任临时总统,但他很快就因占多数的君主制主义者的强烈反对而辞职,继任的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是君主制主义者,他于1875年成为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
第三共和国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共和国政府则迁至凡尔赛。巴黎公社议会主席为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而凡尔赛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国总统梯也尔。
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再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君主。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以后的共和国的总统,请参见法国总统列表。
第三共和国时期的王政复辟行动
编辑
1830年“七月革命”中,复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奥尔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利浦即位。由于路易·菲利浦的父亲在1793年曾经投票支持处决路易十六,因此这一支被正统派保王党视为弑君者的后代,不承认其为合法国王。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倒台。此时大部分法国人和国民议会仍倾向君主制,于是正统派和奥尔良派都声称拥有王位继承权: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后曾当了7天的法国国王,称亨利五世);后者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后人巴黎伯爵。两派都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恢复君主制。
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国议会选举中,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这三个王政派在645个议席中占据了420席,共和派仅占145席。为获得绝对控制权,波旁王室长幼两支图谋融合。6月,奥尔良派王位觊觎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统派王位觊觎者尚博尔伯爵,表示愿意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尊尚博尔伯爵为整个波旁王室的首领,复辟成功后,由亨利就任国王,巴黎伯爵为其继承人。6月8日,两派联手使议会通过法令,废除了1832年和1848年对波旁王室成员的流放法,这样在2月当选议员的茹安维尔亲王和奥马尔公爵就可以进入议会。
在奥尔良派头面人物第四代布罗伊公爵阿尔贝·德·布罗伊操纵下,第三共和国议会于1873年2月通过法令,禁止梯也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登台演说,4月2日又迫使温和共和派格列维议长辞职。5月24日,议会以362票对348票的多数对梯也尔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尔被迫辞职。此后共和派努力夺回政治发言权。1875年1月,共和联盟在议会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为总统,议会实行两院制,内阁向总统和议会负责。1876年初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一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只获155席(正统派25席,奥尔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
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派的朱尔·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布罗伊组阁,此举被共和派视为无视议会多数意愿。众议院363名共和派议员提出议案拒绝信任新政府,麦克马洪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这也是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并确定在当年10月进行重选。这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机”。总统企图发起政变,恢复君主制,共和国的前途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在共和派奔走号召下,竞选新众议院的活动进行的异常激烈,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取得420万张选票,以323席对208席的优势战胜保守派,胜利返回议会。麦克马洪曾指望利用军队进行政变,但他发现大部分官兵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参议院三分之一改选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参议院从保守派占多数转为温和共和派占多数。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于1879年1月28日辞职,共和派衛儒勒·格雷維当选总统。共和派在国家各权力部门都取得了主导地位。
1883年,尚博尔伯爵“亨利五世”去世,无后,波旁王朝直系绝嗣,正统派的复辟之梦破灭。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1873年在英国去世,其在英军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鲁人杀死,波拿巴派恢复拿破仑帝国之梦想也告破灭。奥尔良派本来就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这一理念已经非常接近共和制。这样,随着时间流逝,法国共和制虽面临重重凶险,却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续下去。
法兰西王位觊觎者
编辑
主条目:法蘭西王位覬覦者列表
推翻帝制后的法国的国家元首主要是法国总统,此外还有维希政府的国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国参议院议长(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称号的法国国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觊觎王位者和觊觎帝位者)都自称是法国的正统君主,拒绝承认法国总统和其他法国国家元首。他们是历史上的法国君主的后裔,分属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是:
正统派
编辑
主条目:正统派 (法国)
波旁王室的后裔,自1792年至1814年、1815年以及1830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其中一些“联合主义者”在1883年以后开始认同奥尔良派的觊觎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绝嗣后,正统派发生分裂,一部分转而支持奥尔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统派则转而同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费利佩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同法国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缘关系比奥尔良家族更近),拥立西班牙王位觊觎者卡洛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叔叔,只承認薩利法,不承认女性有王位继承权)之子唐·胡安为“法国、纳瓦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国王”,称“約翰三世”。1936年,卡洛斯派末代僭主阿方索·卡洛斯(“法王查理十二”)去世,无男嗣,这部分正统派于是又转而拥护刚刚退位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为“法王阿方斯一世”。在阿方索十三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因与平民结婚而失去王位继承权,次子海梅是聋哑人,三子唐·胡安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唐·胡安的孙子是今日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但法国正统派强调“长幼有序”的禮法,因此拥立海梅为“法王亨利六世”。这一派如今的领袖是海梅的孙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
肖像
纹章
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
统治结束时间
与前任(们)的关系
头衔
路易十六法国自由的恢复者(Louis XVI le Restaurateur de la Liberté Française)(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1792年8月10日
1793年1月21日
路易十五的孙子
法兰西和纳瓦拉国王(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1774—1791年)法兰西人的国王(Roi de France)(1791—1792年)
路易十七[1](Louis XVII)(1785年3月27日—1795年6月8日)
1793年1月21日
1795年6月8日
路易十六的儿子
法兰西和纳瓦拉国王(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
1795年6月8日
1814年5月2日
路易十五的孙子路易十六的弟弟
1815年3月13日
1815年7月7日
查理十世(Charles X)(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
1830年8月9日
1836年11月6日
路易十五的孙子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弟弟
路易十九(Louis XIX)(1775年8月6日—1844年6月3日)
1836年11月6日
1844年6月3日
查理十世的儿子
亨利五世(Henri V)(1820年9月29日—1883年8月24日)
1844年6月3日
1883年8月24日
查理十世的孙子
約翰三世(Jean III)(1822年5月15日—1887年11月8日)
1883年8月24日
1887年11月21日
亨利五世的遠房堂叔
查理十一(Charles XI)(1848年3月30日—1909年7月18日)
1887年11月21日
1909年7月18日
約翰三世的儿子
雅克一世(Jacques Ier)(1870年6月27日—1931年10月2日)
1909年7月18日
1931年10月2日
查理十一的儿子
查理十二(Charles XII)(1849年9月12日—1936年9月29日)
1931年10月2日
1936年9月29日
雅克一世的叔父
阿方斯一世(Alphonse Ier)(1886年5月17日—1941年2月28日)
1936年9月29日
1941年2月28日
查理十二的遠房堂姪,前西班牙國王
亨利六世(Henri VI)(1908年6月23日—1975年3月20日)
1941年2月28日
1975年3月20日
阿方斯一世的儿子
阿方斯二世(Alphonse II)(1936年4月20日—1989年1月30日)
1975年3月20日
1989年1月30日
亨利六世的儿子
路易二十(Louis XX)(1974年4月25日—)
1989年1月30日
阿方斯二世的儿子
奥尔良派
编辑
主条目:奥尔良派
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后裔,自1848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根据1871年协议,巴黎伯爵在尚博尔伯爵去世后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菲利普七世”,三传至今,为“約翰四世”。
肖像
纹章
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
统治结束时间
与前任(们)的关系
头衔
路易-菲利普一世公民国王(Louis-Philippe Ier le Roi Citoyen)(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
1848年2月24日
1850年8月26日
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之子路易十三的晜孙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第五代堂弟
法國人的国王(Roi des France)
路易-菲利普二世(Louis-Philippe II)(1838年8月24日—1894年9月8日)
1850年8月26日
1883年8月24日
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孙
菲利普七世(Philippe VII)(1838年8月24日—1894年9月8日)
1883年8月24日
1894年9月8日
菲利普八世(Philippe VIII)(1869年8月24日—1926年3月28日)
1894年9月8日
1926年3月28日
菲利普七世之子
約翰三世(Jean III)(1874年9月4日—1940年8月25日)
1926年3月28日
1940年8月25日
路易-菲利普一世之曾孙
亨利六世(Henri VI)(1908年7月5日—1999年6月19日)
1940年8月25日
1999年6月19日
約翰三世之子
亨利七世(Henri VII)(1933年6月14日—2019年1月21日)
1999年6月19日
2019年1月21日
亨利六世之子
約翰四世(Jean IV)(1965年5月19日—)
2019年1月21日
亨利七世之子
波拿巴派
编辑
主条目:波拿巴派(英语:Bonapartism)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他兄弟的后裔(包括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后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后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
肖像
纹章
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
统治结束时间
与前任(们)的关系
头衔
拿破仑一世大帝(Napoléon Ier le Grand)(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1814年4月11日
1815年3月20日
卡洛·波拿巴之子
法国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
拿破仑二世雏鹰[2](Napoléon II l'Aiglon)(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
1815年7月7日
1832年7月22日
拿破仑一世的儿子
约瑟夫一世(Joseph Ier)(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
1832年7月22日
1844年7月28日
拿破仑一世长兄
路易一世(Louis Ier)(1778年9月2日—1846年7月25日)
1844年7月28日
1846年7月25日
拿破仑一世之弟
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1846年7月25日
1852年12月2日
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之子
1870年9月4日
1873年1月9日
拿破崙四世(Napoléon IV)(1856年3月16日—1879年6月1日)
1873年1月9日
1879年6月1日
拿破仑三世之子
拿破仑五世(Napoléon V)(1862年7月18日—1926年5月3日)
1879年6月1日
1926年5月3日
拿破仑·约瑟夫之子
拿破仑六世(Napoléon VI)(1914年1月23日—1997年5月3日)
1926年5月3日
1997年5月3日
拿破仑五世之子
拿破仑七世(Napoléon VI)(1950年10月19日—)
1997年5月3日
1997年12月2日
拿破仑六世之子
拿破仑八世(Napoléon VIII)(1986年7月11日—)
1997年12月2日
拿破仑七世之子
詹姆斯党
编辑
主条目:詹姆斯党
更多信息:詹姆斯党王位继承者列表
英国君主自金雀花王朝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法兰西国王”,其旁系、斯图亚特王朝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及其后裔在光荣革命后流亡国外,继续自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虽然英国君主汉诺威王朝的喬治三世在位时就签署亚眠条约放弃要求法国王位,但詹姆斯党不承认汉诺威王朝,也就不承认汉诺威王朝的这一决定。